碧 璽
碧璽礦物學名稱為電氣石,英文“Tourmaline”。碧璽于1703年由荷蘭人從斯里蘭卡引進歐洲,有人發現碧璽被陽光照曬后能吸引灰屑,故取名為“吸灰石”,礦物學家因碧璽有電性,故命名為電氣石。碧璽有人稱之為“碧西”。“碧洗”等,碧璽,諧音“避邪”,很受各族人民的喜歡。碧璽是十月誕生石,象征安樂和和平。
碧璽化學成分比較復雜,三方晶系,呈柱狀晶體。柱面上有縱紋,端部為球面三角形。硬度7.5,比重3.02—3.26,折光率1.610—1.66,重折率0.016—0.026。常含氣液包體,包體排列密集時可導致貓眼效應。碧璽顏色多種多樣,這主要與微量過渡元素有關,如紅色碧璽含錳,藍色碧璽含鐵,綠色碧璽含鉻和釩等。其中以紅色碧璽為最佳,綠色碧璽優質品為祖母綠綠色。寶石級碧璽要求透明,顏色純正均一,少瑕疵。
碧璽多產在花崗偉晶巖中,同水晶、黃玉、綠柱石,磷灰石等共生,通常碧璽晶形比較好,并常有碧璽、海藍寶石共生的晶族產出。1978年在巴西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碧璽晶體長130cm,直徑40cm。產碧璽的國家很多,緬甸產出紅色碧璽,產自片麻巖和花崗巖的沖積砂礦中;斯里蘭卡產出黃色碧璽和褐色碧璽,出自該國東南部沖積砂礦之中;巴西綠碧璽很有名,俗稱“巴西祖母綠”,還有紅色碧璽、二色碧璽和碧璽貓眼,主要產自米納斯吉拉斯地區;美國產出各種顏色的優質碧璽;原蘇聯產出藍、紅、紫紅優質碧璽;非洲各國也盛產各種顏色美麗的碧璽,著名的有馬達加斯加、坦桑尼亞、納米比亞、津巴布韋等國,我國新疆、云南等地有碧璽產出。
碧璽具有很強的多色性,是鑒別碧璽的一個極其重要特征。其次,碧璽多含有氣液包體,有的呈管狀。碧璽棱角處有明顯的雙影。與紅色碧璽相似的寶石有紅寶石、紅尖晶石、紅色黃玉、紅色海藍寶石、淺紫水晶;與綠色碧璽相似的有祖母綠、綠柱石等。鑒別它們的最可靠方法是測比重和折光率。
據說碧璽晶體的顏色多達15種復色之多,顏色以無色、玫瑰紅色、粉紅色、紅色、藍色、綠色、黃色、褐色和黑色為主。其中更以通透光澤的蔚藍色、鮮玫瑰紅色及粉紅色加綠色的復色為上品。碧璽由於顏色鮮艷、多變而且透明度又高,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。碧璽目前是僅次於鉆石、紅寶、藍寶、祖母綠的有色寶石之一。碧璽的品相跟其他水晶相同(其實也跟所有寶石珠寶相同
^^),都是以顏色光澤、透明度、內含物、缺陷與否及重量作為評價與選購的依據。但由於碧璽具有易脆性,所以在佩戴的時候應注意避免撞擊。
目前碧璽中以帕拉依巴碧璽價位最高,此特殊霓紅藍綠色調寶石首度在1989年於巴西Paraiba州之小村落Sao Jose
de Batalha發現,由於其挖掘不易,晶體不大,加上近年來礦權不清,糾紛不斷,價位一直居高不下,尤其在日本極受歡迎,高級碧璽零售價可達每克拉美金2萬元。最近在巴西距舊礦約40公里的北里奧格蘭德之Parelhas發現新的帕拉依巴碧璽礦,因此在市場爭相搶購下,價格再次飚升。至於在臺灣的碧璽市場仍以紅色和綠色(俗稱的西瓜碧璽)最為暢銷。其中奈及利亞出產的紅碧璽為市場上的熱賣貨品;而坦桑尼亞的含鉻綠碧璽,其鮮艷可比擬祖母綠,也頗受歡迎。碧璽擁有不可思議的繽紛顏色,鮮艷的紅色、熱烈的粉色、青翠的綠色和藍色,有時多種顏色可以同時出現同一寶石晶體上,我們稱之為“雙色碧璽”、“多色碧璽”。如果碧璽中兩種顏色結合恰恰是核為粉紅色、邊緣為綠色時,這種碧璽就稱為“西瓜碧璽”,如果我們把這種晶體切割稱薄片,那么它看起來就象西瓜一樣。
在中國碧璽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清代典籍「石雅」之中:「碧亞么之名,中國載籍,未詳所自出。清會典圖云:妃嬪頂用碧亞么。滇海虞衡志稱:碧霞碧一曰碧霞玭,一曰碧洗;玉紀又做碧霞希。今世人但稱碧亞,或作璧碧,然已無問其名之所由來者,惟為異域方言,則無疑耳。」而在之后的歷史文獻中也可找到稱為「砒硒」、「碧璽」、「碧霞希」、「碎邪金」等之稱呼。而我們現在稱呼的碧璽是我們珠寶行業慣用的名稱。傳說碧璽也是慈禧太后的最愛。據歷史記載,清朝慈禧太后的殉葬品中,有一朵用碧璽雕琢而成的蓮花,重量為36兩8錢(約5092g)以及西瓜碧璽做成的枕頭,當時的價值為75萬兩白銀。
碧璽屬中檔寶石,紅色碧璽售價最貴,可達300--500美元/克拉,一般碧璽10--100美元/克拉。 |